https://zh.wikipedia.org/zh-tw/查理·卓别林
1921年的卓別林
查爾斯·史賓賽·「查理」·卓別林爵士,KBE(英語: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英國喜劇演員、導演[1]。查理·卓別林是好萊塢電影早期與中期最為成功的影星,奠定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與哈洛·羅依德、巴斯特·基頓受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
查理·卓別林在銀幕上最為經典的穿著白襯衫、表現紳士風度、外穿一件窄小禮服、大號的褲子與鞋、戴一頂博勒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一撇小鬍子的形象,他戴著博勒帽與黑禮服的模樣就象徵著喜劇電影,以致往後不少藝人都曾模仿他的表演方式。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作為最具演藝才能與影響力的大人物,自己編寫、導演、表演、發行自己的電影。從於英國大劇院作為兒童演員登台演出,到他88歲過世為止,生涯超過70年(77年)。
1897年,8歲的卓別林與學校孩童合照(中間歪頭者)。
1889年4月16日,卓別林出生於英國倫敦。卓別林的父母都在音樂廳從事表演工作,父親老查爾斯·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Sr.)是一位歌手和演員,母親漢娜·卓別林(Hannah Chaplin,藝名Lily Harley)是一位歌劇演員及舞台表演者,他的祖母是吉卜賽人。卓別林的出生沒有留下記錄,但他相信自己是在倫敦南部沃爾沃斯區的東街(East Street, Walworth)出生的,這可能是因為音樂廳的藝人常常在各個城鎮奔波,經常將各種登記手續遺漏導致的。在卓別林出生時,他的父母已經分居,他和同母異父的哥哥悉尼·卓別林(Sydney Chaplin)主要由母親撫養長大。
卓別林的童年充滿了貧窮和困苦,他的母親身體狀況不佳,無法穩定工作,精神狀況也出了問題,曾多次被送入精神病院。父親則酗酒成性,對家裡也幾乎沒有經濟支持,在卓別林九歲時即去世了。因此,卓別林兄弟先後被送往慈善收容所和孤兒貧民學校等地生活,忍受著極端的動盪和貧困。在哥哥雪梨參軍後,卓別林甚至曾露宿街頭。
受到母親影響,卓別林從很小就顯現出對表演的興趣和天賦,他五歲時就曾頂替生病的母親登上舞台演出,八歲時便加入了一個名為「蘭開夏八郎」(The Eight Lancashire Lads)的演藝團體,在英格蘭各地巡演。這個團體主要表演木屐舞(clog-dancing),但卓別林並不滿足於此,他希望單獨表演喜劇節目。他放棄了學業,四處打各種零工,但仍然懷揣著成為演員的夢想。1903年,卓別林被倫敦西區的一家劇院的經理相中,推薦他出演製作人哈里·亞瑟·聖斯伯里(Harry Arthur Saintsbury)的話劇,扮演賣報童。雖然這部話劇演出不算成功,但卓別林的喜劇表演受到了不小的關注和認可。隨後,聖斯伯里又為他在另一個製作方的話劇《夏洛克·福爾摩斯》中爭取了一個侍者的角色,並隨劇團進行了三次全國巡演。這次巡演讓他獲得了極好的反響,他被召回倫敦,與原劇的主演威廉·吉列特(William Gillette)同台演出,並成為了劇團的正式演員。這段經歷卓別林後來回憶道:「簡直像是天上掉下來的好消息。」
1906年,卓別林加入凱西大馬戲團(Casey’s Circus),在這裡他策劃演出了一系列滑稽劇目,並很快成為了劇團的明星表演者。他的哥哥雪梨也開始發展演藝事業,在這時加入了知名的弗雷德·卡爾諾(Fred Karno)喜劇公司並很快成為重要演員。1908年,在雪梨引薦下,卓別林獲得了該公司兩周的試演機會。起初公司負責人卡爾諾看到卓別林覺得他蒼白瘦小且深情陰鬱,認為他可能不適合喜劇表演。但恰恰相反,卓別林在倫敦的首演中大放異彩,很快就做到了主演的位置,至1909年,他已經能擔綱重要的角色。1910年,卓別林在短劇《無畏的吉米》(Jimmy the Fearless)中擔任主角,大獲成功,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卡爾諾也讓他加入巡演北美洲雜耍劇場(vaudeville)的劇團分隊,這裡面也包括後來的著名喜劇演員史丹·勞萊(Stan Laurel),卓別林因而首次來到了美國演出。在這期間,卓別林依舊大受好評,甚至好評,被評論稱為「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啞劇藝術家之一」。他最成功的角色是在短劇《英式音樂廳的一夜》(A Night in an English Music Hall)中的「醉漢貴族」(the 「Inebriate Swell」)一角,這一形象讓他贏得了極高的認可。這次巡演在北美洲持續了21個月。
《謀生之路》(1914),卓別林首次出演電影
在美國巡演期間,卓別林收到了紐約電影公司(New York Motion Picture Company)的邀請,因為其下屬基石影業(Keystone Studios)的一個明星演員即將離開,公司認為卓別林可以接替他的位置。雖然卓別林不是很喜歡基石影業的喜劇片風格,但他對電影的製作很感興趣,認為這或許是一種新生活的開端。1913年9月,他正式和紐約電影公司簽約,周薪150美金,當年年底他搬至洛杉磯。1914年1月,他正式開始在基石影業工作。卓別林入職後便努力學習電影製作的各項流程,在2月便推出了電影演出處女作《謀生之路》(Making a Living)。儘管卓別林十分不喜歡這部片子,但他仍舊被評論界高度認可。與此同時,他也開始研究新的銀幕形象,這就是他日後標誌性的流浪漢形象。在自傳中,卓別林曾回憶這個過程:
「我想要一切形成反差:褲子要寬大,外套要緊身,帽子要小,鞋子要大……我還加上了一撮小鬍子,這能讓角色顯得更成熟,同時又不遮擋面部表情。當時我並沒有想好角色的性格,但一旦穿上那身服裝和化妝,我仿佛一下子就成了那個人。我開始了解他,在走上舞台的一刻,他就已經完整誕生了。」
就在當月,卓別林在《威尼斯兒童汽車賽》(Kid Auto Races at Venice)和《梅布爾的奇異困境》(Mabel’s Strange Predicament)兩部銀幕作品中首次正式展示了自己的滑稽流浪漢形象。在隨後的創作中,他曾和合作導演劇烈衝突,差點丟掉工作。上司麥克·塞內特(Mack Sennett)便讓卓別林自己做導演,約定如果失敗,卓別林須賠償巨資。這部影片就是卓別林的導演處女作《雨中奇遇》(Caught in the Rain),於1914年5月上映,反響極其熱烈,十分成功。自此,卓別林開始以極高的創作效率導演並演出短片,出品速度甚至達到一周一部,這也是卓別林後來回憶中極為振奮的階段。他的影片中引入了一種比基石影業典型鬧劇更緩慢、更精緻的喜劇風格,迅速積累了大量粉絲。1914年11月,卓別林在塞內特導演的第一部長片喜劇《蒂莉的破碎浪漫》(Tillie’s Punctured Romance)中擔任配角,該片由瑪麗·德萊斯勒(Marie Dressler)主演,票房大獲成功,進一步提升了卓別林的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