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Jackson Chien

Current event 近期活動:

2024 LOFT 從心.森活 簡志雄卯辰展

Archives 檔案:

用生命影響生命

Contact info 聯絡方式:

[email protected]

IG: chienartstudio

attachment:e8d32f66-5306-420a-93bb-671290b65a37:溫哥華表演欣賞_-_2025年6月28日.mov

查理·卓別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Gemini - 簡歷歸納人生「從心所藝」

[「古今台灣之美」系列專題報告:跨越時間的島嶼文化地景 引言:古今交織的島嶼之美 台灣的美,並非單純新舊並陳的靜態風景,而是一種充滿動態、對話與轉化的多層次文化景觀。這種美學的演進,深植於台灣複雜而豐富的歷史脈絡與地理環境。從北台灣作為近代政經中心的歷史再利用,到中台灣浴火重生的古典建築與城市美學新生,再到南台灣多重文明的交會與前衛建築的開創,以及東台灣與自然和原鄉文化共生的詩意創生,每個區域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詮釋著「古」與「今」的和諧共存與演進。本報告將透過深入剖析各區域的文化地標,揭示這些美學背後隱藏的社會、歷史與藝術脈絡,呈現一幅古今交織的台灣文化全景圖。 第一篇章:北台灣──歷史的繁華與現代的轉譯 北台灣,特別是台北,作為台灣近代政經中心,其古蹟美學與現代城市風貌的對話,主要體現於「歷史再利用」的典範。這是一種超越單純保存過去的思維,旨在賦予歷史建築新的功能與生命,使其持續參與城市的動態發展。 舊城區的歷史迴廊:艋舺與大稻埕的百年風華 台北的繁榮始於艋舺,古稱「一府、二鹿、三艋舺」,現今的萬華區保留了深厚的歷史印記。當地充滿宗教與庶民文化色彩,龍山寺香火鼎盛,與青山宮、清水巖祖師廟等共同構成重要的信仰中心 。而剝皮寮歷史街區則以其完整的清代街廓,見證了台北早期商業與生活的軌跡 。 與艋舺的庶民文化基底不同,大同區的大稻埕在日治時期則扮演了新興商業與知識份子中心的角色。其古蹟群反映出多元的文化面向,包括霞海城隍廟、慈聖宮等宗教信仰場所,以及陳天來故居、葉記古厝等華麗的商業建築 。更重要的是,大稻埕是蔣渭水新文化運動的史蹟重鎮,北警察署、大安醫院、大稻埕教會等建築,都承載著台灣啟蒙與革新運動的歷史記憶 。這種區別清晰地描繪出台北舊城區不同的發展軌跡:一個承載著傳統信仰,另一個則肩負著啟蒙與革新。 這些歷史建築得以在現代城市中倖存,並非偶然。其背後是城市發展思維從「拆遷更新」轉向「在地歷史保存」的關鍵轉變。資料顯示,許多老建築,如仁安醫院,被捐贈作社區使用 。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活化也表明,將歷史街廓轉變為文化場域,是地方文史工作者與政府共同努力的結果。這種對歷史文物的重新擁抱與功能轉譯,使舊城區不再是靜態的歷史殘跡,而是持續脈動的城市文化迴廊。 古蹟新生的藝術語境:當代藝術與城市記憶的共鳴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是北台灣古蹟再利用的典範案例。其館舍建築落成於1921年,原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就讀的「建成尋常小學校」 。1945年後,該建築轉為台北市政府的辦公廳舍,直至1994年市政府遷址 。1996年,這棟紅磚建築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並在「古蹟再利用」政策下,於2001年被活化為當代藝術館 。 這個過程不僅是古蹟的物理性保存,更是一種深刻的「功能轉譯」。這棟建築從殖民教育機構轉變為地方行政中樞,最終蛻變為當代文化樞紐。這個轉變象徵著城市神經中樞的「硬體」由政治權力(市府)轉向文化軟實力(藝術),是一條從「統治中心」到「城市共同記憶」再到「文化發動機」的進化路徑,使歷史建築在新的時代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MOCA的案例中,其最獨特的特徵在於它與建成國中共同使用同一棟建築 。這個模式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屬罕見,其背後蘊含著深層的意義。這種共用模式打破了傳統藝術殿堂與日常教育的界線,讓當代藝術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是成為學童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僅活化了古蹟,更在無形中培養了下一代的美學素養,實現了「藝術融入生活」的理想。這也揭示了,真正成功的城市再造不僅是外觀的翻新,更包含對社會功能與人際互動模式的重新設計,使其文化資產的價值得以延續與擴散。 第二篇章:中台灣──古典建築的浴火重生與城市美學的新生 中台灣的美學敘事,集中在日治時期建築群的「華麗轉身」與近年來國際級當代建築的崛起。這兩個主軸共同描繪出台中從傳統文化城到現代藝術之都的蛻變,其核心在於「創新」與「活化」。 從日治官署到文創地標:歷史建築的華麗轉身 台中擁有豐富的日治時期建築群,如台中州廳、台中市役所、帝國製糖廠和舊台中火車站 。這些歷史建築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透過不同的策略獲得新生。例如,台中市役所從歷史建築轉變為「台中故事館」,成為在地人文故事與藝文展演的集散地 。 其中,宮原眼科的轉型故事尤為引人注目。這座最初由日本眼科博士宮原武熊於1927年興建的建築,歷經戰後轉為衛生院、成為危樓,並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淪為廢墟 。直到「日出」團隊收購並耗時一年半重新修繕,將其活化為熱門的伴手禮店 。宮原眼科的成功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城市再造模式:透過商業力量的注入,可以快速有效地修復並活化歷史建築。日出團隊的案例證明,將古蹟與高質感的產品和服務結合,能夠吸引大量人潮,並使其從歷史遺跡轉變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創地標。這與北部MOCA的「公共藝術」模式形成對比,顯示出歷史建築活化策略的多樣性。 此外,台中舊城區的再生,與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存在密切的連鎖效應。台中大車站計畫啟動,帶動了鐵路高架化與周邊區域的翻新 。帝國製糖廠的活化與三井LaLaport的進駐,皆是在火車站翻新後所帶動的。舊台中火車站建於明治時代,擁有濃厚的文藝復興巴洛克式建築風格,而比鄰而建的新車站則採用現代化的鋼材結構 。這兩座車站的並陳,不僅是時代的眼淚,更是台中從過去的交通樞紐轉向未來的複合式轉運中心的寫照。 當代建築的流動風景:公共藝術與城市天際線的對話 相較於台北的古蹟再利用,中台灣的美學重點更在於「創造未來」。台中近年來崛起多個國際級地標,積極地向世界宣告其作為一個充滿創意與活力的新身份。 其中,由普立茲克獎得主伊東豊雄設計的台中國家歌劇院,以「美聲涵洞」為概念,整棟建築完全沒有樑柱支撐或90度牆面,顛覆了傳統建築的刻板印象 。其「無牆」的有機設計不僅是建築上的創新,也象徵著藝術與公眾之間的無界限交流。此外,由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組成的SANAA事務所設計的「綠美圖」,以8個流動的建築盒子組成,是台灣首座美術館與圖書館共構的世界級地標 。而知名建築師隈研吾在台設計的第一座美術館——勤美術館,則以曲線屋頂構成「掀開大地」的建築意象,融合綠意與創意,啟發想像力 。這些國際級建築地標以其獨特、有機的設計語彙,不僅在硬體上樹立了新的城市天際線,更在城市形象上進行了一場「文藝復興」。 這些建築的出現,顯示出台中市積極透過引進國際頂尖設計,來重塑城市身份。其設計理念與在地環境、文化深度結合,例如「美聲涵洞」、「流動盒子」、「掀開大地」等意象,都回應了其「公共藝術」的城市再造理念。這證明了真正具備國際視野的城市美學,並非盲目模仿,而是能將地方獨有的特色轉譯為普世都能理解的藝術語言,從而與全球進行對話。 第三篇章:南台灣──多重文明的交會與前衛建築的競技場 南台灣的美學,以古都台南的深厚歷史底蘊為基石,並以高雄、嘉義等城市的當代建築為前鋒,共同描繪出一個既回望過去,又大膽開創未來的雙重面貌。其核心在於「歷史的累積」與「地域性的創新」。 古都的滄桑與底蘊:從熱蘭遮城到府城的歷史印記 台南是台灣多重文明的交會地,其古蹟的獨特之處在於歷史並非單一線性的,而是層層疊加的。安平古堡,最初由荷蘭人於1624年建造,被命名為「熱蘭遮堡」,是荷蘭人在台統治與貿易的中樞 。1661年鄭成功驅荷後,將此地改名為安平與「王城」 。同樣地,赤崁樓最初由荷蘭人於1653年興建,稱作「普羅民遮城」 。在清領與日治時期,它曾被改建為中式樓閣、軍醫院,並部分被拆毀用於建造億載金城 。 這些歷史建築就像是地質剖面圖,每一層都記錄著不同的政權更迭與文化交融。它們不是被動的古蹟保存,而是一種「歷史的有機演變」,是台灣歷史演變最直接的見證。這種歷史的深度累積,解釋了為何台南被稱為「歷史之都」——它的美學不僅是視覺的,更是時間與記憶的深度印記。 海洋之都的藝術浪潮:新地標如何形塑城市身份 與台南深厚的歷史底蘊相對,南台灣的現代地標以其強烈的在地與自然意象為特色,呈現出城市再造的全新面貌。 位於高雄港灣核心地帶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由西班牙與台灣建築師合作設計,其建築群靈感來自「海底景觀」,將泡沫、珊瑚、海藻、海浪等自然元素轉化為幾何建築語彙,建構一座兼具實用性與象徵性的音樂場域 。而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則以台灣南部常見的「榕樹樹冠」為靈感,將龐大量體巧妙地融入都會公園 。故宮南院坐落於嘉義,其建築設計與台北本館的宮殿式建築不同,它以一座充滿現代雕塑感的墨黑建築,融合東方傳統與當代語彙,詮釋故宮的文化使命 。 這些當代建築的崛起,顯示出南台灣在後工業時代的城市再造策略。它們不是回頭追尋殖民歷史,而是從自身獨特的地理與文化環境中尋找靈感,創造全新的城市符號。這是一個從「歷史繼承」到「未來開創」的轉變。儘管這些地標由國際或國內知名建築師設計,但其設計理念卻深深根植於在地符號,證明了其成功之處在於能將地方獨有的特色轉譯為普世都能理解的藝術語言,從而與全球進行對話,回答了「我們是誰」的城市身份問題。 第四篇章:東台灣──自然與原鄉的詩意對話與藝術實踐 東台灣的美,根源於其壯闊的自然景觀與多元的原住民文化。這裡的「古今之美」並非城市建築的轉型,而是傳統與現代、人與自然共存的獨特模式。其核心在於「生態」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部落文化的數位傳承與生態旅遊的共存 東台灣擁有豐富的原住民部落,如泰雅族的伊柚部落、金岳部落以及阿美族的水璉部落 。這些部落透過推廣生態旅遊與文化體驗(如藤編、搗麻糬、狩獵陷阱製作等) ,將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智慧轉化為觀光資源。同時,政府與民間團體也透過「雲世代數位轉型」計畫,協助部落企業運用數位工具推廣文化遊程 。 這種模式展現了科技如何成為傳統延續的工具。它不是將部落文化「博物館化」,而是透過數位平台與社群媒體將其轉化為可體驗、可傳播的「活態文化」 。這是一個從被動「文化展示」到主動「文化傳承」的轉變,確保部落故事能在新時代傳得更遠、更深刻。這也證明了文化保存不一定要封閉於過去,而是能透過創新的方式,與現代生活共存共榮。 藝術家的大地畫布:江賢二園區的創生與啟示 江賢二藝術園區的創立,是東台灣獨特美學實踐的又一典範。園區坐落於台東金樽,其建築依著海岸山脈而建,與太平洋相望 。園區的建築與藝術理念強調與自然地景的融合,以小量體融入環境,並引進自然光 。這是一種「與自然共融」的美學實踐,其核心理念不是「建造地標」,而是「融入地景」。 建築師將江賢二的鋼雕作品〈13.5坪〉放大為建築主體,同時以低調的清水模與耐候鋼呈現,讓建築隨著時間與環境產生變化 。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設計哲學,它不去主導風景,而是成為風景的一部分,讓人們在其中感受藝術、自然與心靈的對話。 江賢二藝術園區的創立,不僅是藝術家的夢想實現,也是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在地建築師與居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這顯示出東台灣的藝術創生模式,植根於跨領域的合作與在地社群的參與,證明了文化發展不一定要依賴大型政府投資或財團,更可以由藝術家與公民社會共同發起,從根本上帶動區域的發展。 總結與洞見:古今台灣之美的多維詮釋 跨區域比較與核心結論 台灣的「古今之美」並非單一概念,而是四個區域因其不同的歷史、地理與社會脈絡,所發展出的四種獨特詮釋: